蒙古大军为何要推行车轮斩?

淘宝易批发网 2022-07-27 14:19 编辑:成绍 264阅读

蒙古人口少,撑死了百万人。想要以如此少的人口统治一个大帝国,蒙古人就需要采取奴化教育,让被征服的人产生奴性。而车轮斩就是奴化的第一步。

车轮斩,顾名思义就是杀掉高于车轮的男子。这个制度衍生于金国人的“减丁”。

金国人在崛起并占领中原后,出于对草原部落的恐惧,便每隔几年就会派大军到蒙古草原“减丁”,即杀掉高于车轮的男子,奴役其子女,烧光其毡包,夺走其牛羊。让草原部落无法对金国形成威胁。

为了不被金国人杀戮,相对分散的草原部落便纷纷依附于金国人脚下,这其中就包括了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

后来成吉思汗决心脱离金国,并发誓要将金国给自己造成的苦难以十倍还给金国人。于是他便制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即先征服整个漠北草原,然后再征服金国。当时第一个被成吉思汗征服的部落是塔塔尔部。

公元1202年,成吉思汗大败塔塔儿部,为父祖俺巴孩汗和也速该汗报了仇(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和曾叔公俺巴孩汗都是被塔塔尔人害死的)。出于对塔塔尔人的报复,以及担心反复无常的塔塔尔人会报复他,成吉思汗仿效金国人的减丁制度,对塔塔尔人进行车轮斩。(塔塔尔人是鞑靼人)

经过车轮斩后,塔塔尔部除了妇女和没有车轮高的儿童外,男丁基本被杀绝,对蒙古不再构成实质性威胁。

需要说明的是,成吉思汗并不是每征服一个部落都会施以车轮斩的处罚,他只是对塔塔尔这种世仇部落才会这么干。比如他后来征服了克烈部和乃蛮部时,就只是处死了扎木合、太阳汗、王汗,没有对这些部落的族人赶尽杀绝。

毕竟蒙古缺人,过分的杀戮,对蒙古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征服草原后,成吉思汗决心对金国宣战,但对金国下手之前,他还要先剪除金国的头号小弟西夏。

在蒙古与西夏的交战过程中,成吉思汗也没有搞车轮斩。因为西夏非常“懂事”,蒙古军还没怎么用力,西夏就投降了。另一方面,成吉思汗需要离间蒙夏关系,拉拢西夏为自己效力,他没必要跟西夏撕破脸。(但是后来灭西夏时,就开始屠城了)

西夏臣服后,蒙金战争正式开始。当时蒙古除了对金国施以强大的军事攻势外,还对金国境内的汉人和契丹人进行了政治诱降。

由于汉人和契丹人本来就是二等公民,因而当蒙古人杀入中原后,相当多的中原汉人和契丹人便投降到了成吉思汗的帐下。比如在蒙古汗国长期担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的耶律楚才就是那时候归顺的。

当然了,有投降的,自然就有不降的。对于不投降的人,蒙古人的报复措施很简单,就是直接屠城。

实事求是的说,这一招的效果并不好。毕竟屠城就是死路一条,肯定会激起抵抗者的抵抗意志。因此在成吉思汗西征后,接替他坐镇中原的木华黎便改变了策略,改杀戮为招抚安民。于是,这才迅速扭转了成吉思汗西征后,金军一度反攻的不利形势。(也是在这一时期,蒙古军的主力由蒙古人变成了北方“汉人”)

估计也是有自我反省,成吉思汗在西征花剌子模时,他的屠城频率并不高。

一般来说,只要主动投降,蒙古军就不会事后报复。如果遇到轻微的投降,蒙古军才会在城破后,施以车轮斩的惩罚。如果强烈抵抗,那就是屠城了。

说到这里,成吉思汗搞车轮斩的目的就很明确了:车轮斩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屠杀,它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恐吓对手。即当时蒙古人对敌人的一种恐吓+拉拢的手段。

如果车轮斩吓不倒敌人,那蒙古人就会施以屠城的惩罚。这才是纯粹的屠杀。

不过,蒙古人屠城也不是全城都杀。通常来说,蒙古人也有三不杀的规矩。

一不杀是不杀工匠,也就是有手艺的人。

二不杀是不杀胆小鬼。不杀胆小鬼,当然不是因为蒙古人心慈手软,不忍心杀。而是蒙古人需要胆小鬼散播恐慌,让下一个城池惧怕,这些人因为已经被吓得不行了,到了新地方后一定会添油加醋的描述,瓦解守城士兵的士气。

三不杀是不杀炮灰。不杀炮灰跟不杀胆小鬼的原因一样,不是不忍心杀,而是要利用炮灰给蒙古人开路。比如攻城时,蒙古人就会趋赶炮灰去填护城河,或者让炮灰在前面挡枪。不打仗时,炮灰就负责苦力工作。

所以说,车轮斩和屠城是一脉相承的,一般是先车轮斩,有效果了,就不屠城;车轮斩没效果了,就会屠城。

总的来说,车轮斩是蒙古瓦解敌人士气的一种手段。这种行为具有屠杀性质,但蒙古人使用这种手段时,其初始目的并不是为了屠杀,而是恐吓敌人。归根到底来说,蒙古人还是希望借这种手段,让敌人放弃抵抗,沦为自己的奴隶。

蒙古的车轮斩是带有报复性质的战争政策,它是以民族世仇为基础的屠杀行为,在当时看来并不符合兼并战争的需求,故而是一种野蛮又非理智的行为。

民族世仇追溯十二世纪,蒙古草原上的诸多部落大多是受契丹人所建立的辽朝控制。到1125年起,金国灭辽并大举南下,北方的蒙古草原开始活跃。其中孛儿只斤部落酋长合不勒趁机自立,通过战争以及兼并手段拓土开疆,势力大增,附近各民族部落于1127年推举他为蒙古部长,称为“合不勒汗”,这就是成吉思汗的四世祖。同时期的塔塔尔部也是一个强大的部落,并已好战、善斗著称,合不勒汗的妻弟因患重病,邀请了塔塔尔部的巫师治病,病未治好且暴毙,合不勒汗妻弟族人愤怒的将塔塔尔巫师杀死,从此两个部族结下怨恨,时常发生火拼,相互抢夺对方财产。

“昔金人盛时,鞑虽小夷,粘罕、兀术辈尝虑其有难制之状。”——郑所南

金太宗完颜晟曾宣合不勒汗入朝,意在敲打一下这个新崛起的势力,但合不勒汗酒醉失态,搞得金太宗很不愉快,本来就对蒙古部落崛起感到不安的金太宗决定摊牌,企图让蒙古部落依附于金。但合不勒汗胸怀大志,不愿依附,他不仅杀死了金国招降的使节,还起兵树立抗金大旗。金国先派胡沙虎讨伐未果,又逢金太宗逝世,金熙宗即位,内部不稳,合不勒汗趁机向金返攻,连拔西平、河北等二十七团寨,金遣名将完颜兀术出征蒙古,打了两年未取丝毫战果,于是在1148年与合不勒汗议和,割二十七团寨,岁给衣食,承认并册封合不勒为“蒙兀国王”。

金国虽难以节制蒙兀国,但依旧保持着极高的警惕,他们采用民族分化政策,利用塔塔尔部与蒙兀国的矛盾来鼓动蒙古草原的内耗。蒙兀国后继者俺巴孩汗为了缓解两者矛盾,曾亲自带女儿前往塔塔尔部联姻,但遭到塔塔尔部的残忍对待,他们抓住俺巴孩汗送往金国,被钉死在木驴之上。

蒙兀国的汗位再传给忽图剌,而后又传到了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手里,而也速该汗也是在塔塔尔人的宴会中被毒死,这也直接导致了蒙兀国的灭亡。故而乞颜部孛儿只斤氏与塔塔尔部的仇恨在金人的挑唆下越演愈烈,这就为后来的车轮斩埋下伏笔。

蒙古军车轮斩的经过金章宗承安元年(1196年),金丞相完颜襄出兵讨伐不愿意再向金纳贡的塔塔儿部,此时的成吉思汗看到了复仇的机会,他联合谋划王汗一起攻打塔塔儿部。塔塔儿部与金军作战失利,溃逃至浯勒扎河畔,成吉思汗与王汗联军在此已等待多时,守株待兔的联军轻松的战胜了塔塔尔残军,其首领蔑古真.薛古勒图被成吉思汗斩杀,残军、奴隶、平民、牛羊皆被成吉思汗吞并。

此时蒙古草原各部落对于金国尚有附庸关系,成吉思汗此战在金国眼睛属于立功表现,故而获封“札兀惕忽里”,这也让他在蒙古各部中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后来成吉思汗于1201年战胜了强大对手扎木合,成为草原上一个雄厚的势力。一年之后他便开始向察安塔塔尔、阿勒赤塔塔尔、都塔兀惕、阿鲁海塔塔尔等塔塔尔诸部发动进攻。这是蒙古草原上的一次规模较大的会战,主战场位于哈拉哈河入海处的答阑捏木儿格斯,战争的结果是蒙古大军折损过半,塔塔尔诸部彻底被消灭。战后成吉思汗下令将塔塔儿部高于车辖的人全部杀掉,剩余的孩子与妇女老人收为奴隶,这就是著名的车轮斩。

车轮斩的历史分析蒙古部落在12到13世纪依旧处于奴隶社会,按照奴隶社会的发展规律看,奴隶主之间的战争是以财富的占有为主导,而非破坏性、毁灭性的战争形态。人口资源对于落后的蒙古部落来说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因此蒙古军对塔塔尔部实行的车轮斩毫无战略意义。特别是在游牧民族之间,人口数量稀少,奴隶的劳动生产价值不言而喻,成吉思汗此举并非理性措施。

再从战争结果来看,塔塔儿部经过车轮斩后等同于部族毁灭,至此蒙古草原上只剩克烈部的王汗与乃蛮部的太阳汗这两大势力可与蒙古部抗衡。蒙古军在此战中的损伤是伤及元气的,成吉思汗没有选择从塔塔尔部中补充力量,而是实行了屠杀政策,这在战略上亦非合理。如果非要找到一条合理性,那我想应该是震慑作用,即向潜在敌人发出的讯号,与成吉思汗为敌者,死亡是唯一的道路。

历史上的屠杀被征服一方的合理性还有一点就是战俘的供养问题,倘若没有足够的粮食供给战俘,引起哗变的可能性会增大。但对于游牧民族的战争而言,他们的战争以野战为主要形势,并非农耕文明的攻城拔寨,粮草付之一炬可能就会结束一场战争。成吉思汗与塔塔尔诸部之间的会战以大规模兵力折损收尾,但收货的牛羊马匹既是财产,又是粮食,即使是战争中受伤或者战死的马匹都能作为粮食,故而也不会存在战俘供养问题。

成吉思汗在对待塔塔尔部的车轮斩政策,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两个部族之间的世仇所致。成吉思汗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但他也是一位残暴的杀戮者,类似车轮斩的屠杀不仅仅出现在蒙古草原的统一进程中,其西征大军在花剌子模的屠城更为惨烈,他可以宽仁,无条件投降者皆可宽松,他亦可以野蛮,与其为敌者的下场就是死亡。

参考史料:《金史》、《蒙古秘史》、《剑桥中国史》